典故
在清代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成仙》中讲了一个故事。
成生与周生俩人关系很好,周生因为面对矛盾不能忍让,不听成生的劝谏非要打官司。不料官吏贪污腐败,官官相护,冤枉周生,使他遭了牢狱之灾,命在旦夕。
成生不以穷困疏远周生,不仅一如既往地关心他,而且十分义气,上京告御状,处处艰苦努力,终于让周生洗清了冤屈,得救出狱。
成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人间太险恶,起了入山修道的念头,辞别周生,学道去了。
“又八九年,成忽自至,黄巾氅服,岸然道貌。”


修炼有成的成生回来了,他用幻术点化周生,周生最终也醒悟修道去了。
释义
“岸”字意为水边高起之地,后泛指靠近水边的陆地,引申为“高大,严峻”。“岸然”,严肃的样子,形容神态庄重。
在古代,道貌岸然的原意是指人严肃正直的样子。现在指外在神态严肃,一本正经的样子,但内心并不如此,用以讽刺故作正经,表里不一的伪君子。
辨析
[近义] 装腔作势 正颜厉色
[反义] 嬉皮笑脸
[灯谜] 滨江路
用例
宋儒道貌岸然,而窃取禅师的语录。(鲁迅《准风月谈·吃教》)
[道貌岸然] 原或作[道貌凛然],形容神态庄严的样子。凛然:严肃可敬畏的样子。《敦煌变文集·五·维摩诘经讲经文》607:光严整行之次,忽见维摩,道貌凛然,仪形畾(磊)落。
后世多作 [道貌岸然],岸然:严肃的样子。清·龚炜《巢林笔谈·六·谒敬亭先生》:既至,一老者应门通刺,即延入书斋,先生道貌岸然,接对谦和。|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一〇四860:(承辉)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,不敢造次。
又作[岸然道貌]。清·爱新觉罗敦敏《懋斋诗钞·春忆杂诗……八首·怀索敏亭先生》:岸然道貌烟霞友,青眼相逢与我厚。|《聊斋志异·一·成仙》(三会本89):又八九年,成忽自至,黄巾氅服,岸然道貌。
虽然一直以来不清楚“道貌岸然”的准确含义,但从不怀疑它是个贬义词。
从来没想过它可以和教师这样一个正面的职业联系在一起,且这样紧密。
直到那天在《德育报》上看到了那个题目——《九月,让我们一起道貌岸然》。它收录了两篇文章,大意是说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形象,不能太“老土”,要“端庄、大方、简洁”,要“精心准备服装,时尚但不失稳重,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学生面前”。
不由想到了两位美女老师,一位是“青春之语文”的特级教师王君,看过她的相册,也看过她的视频,她的每一种装扮都给人美的感觉,她说自己对时装很感兴趣,她学生说她的衣服是“昭君”牌时装,还说两个月没见她穿过相同的衣服;另外一位是全国“明星班主任”王文英老师,见过她两次,称她为“明星”班主任真是恰当。两位老师美丽的妆容,甚至美丽到“潮”,非但没影响到她们的人格魅力,反而让她们与学生的距离更近。
当然,我理解到的教师的“道貌岸然”范围要更广一些,比如积极进取、敬业乐业,比如文明的言行、得体的举止……如果已经修身到如此地步那最好不过,但如果还不够,那就装吧,考虑到教师身份,考虑到“为人师表”,装也得装得道貌岸然。
郑亚旗这样来阐述“童话大王”郑渊洁的教育之道——
“家庭教育表演学”是郑渊洁家庭教育的核心,他认为孩子身上最突出的能力是模仿力和想像力。作为家长,身教是惟一正确而且收效显著的教育方式。家长在孩子面前,不可以随意言行,要像演员表演那样演给孩子看。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和父母一样有出息,就当本色演员。如果家长期望孩子比父母有出息,就必须当演技派演员。
郑渊洁说,每个家长在孩子面前都是演员,都在演一部长达18年的电视连续剧。孩子是观众,这个观众拥有世界一流的模仿力,能模仿得惟妙惟肖,并且贯穿他的一生。他还详细制定了表演范畴,有道德表演,有阅读表演,有孝顺表演,有敬业表演等等。他认为,除了道德表演,阅读表演很重要。阅读是自学基本能力,不喜欢阅读的人,无法自学。而现在是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,不善自学等于自我主动淘汰。
郑渊洁认为,家长从孩子满月后,就要每天当着孩子表演看书,如果是本身不爱看书的家长,就要当演技派演员,在孩子认字前,可以拿一本成人读物看,孩子认字后,就不能看成人读物了。还要拿笔假模假式往书上画道。
郑渊洁的“家庭教育表演学”其实实用于整个教育,他的这一“道貌岸然”的表演教育法对每一位教师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。
《资治通鉴》卷六记,魏国国君安厘王向孔斌询问谁是天下高士。孔斌说:“世上没有这种人。如果说可以有次一等的,那么这个人就是鲁仲连了!”安厘王说:“鲁仲连强作之者,非体自然也。”孔斌说:“人皆作之。作之不止,乃成君子。”意思是说,人都是强求自己去做一些好事的,管他真心还是假意,如果能这样不停地做下去,到最后习惯成自然,便会成为君子。
很多君子,往往是从“伪君子”做起的;我们当然也可以从道貌岸然做起。
如果这样来理解,这样来看待道貌岸然,那么,我们是该做个道貌岸然的老师,相信,它不仅会美丽我们自身,它还会美丽我们的孩子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