弹冠相庆的故事和意思

 词语解释     |      2021-05-13 21:45
弹冠相庆的故事和意思
 弹冠相庆
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戴的一种头饰。
在古代,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一个叫加冠礼的仪式。在仪式上,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为这名男子带上冠。表示他已经成年,从此以后拥有了成年人的一切权利和义务,以后在隆重的场合都必须戴冠。
春秋时的齐桓公是一个了不起的人。他尊王攘夷,九合诸侯,成为一代霸主。
在齐桓公还没有做齐君的时候,是由鲍叔牙辅佐的。
为了争夺国君的宝座,齐国的几个公子互相攻击,闹得很厉害。齐桓公靠着鲍叔牙出谋划策,四处奔走,打败了兄弟们,这才当上了国君。
做国君以后,鲍叔牙将好友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。

弹冠相庆的故事和意思
管仲是一名了不起的人才,齐桓公也对管仲非常信任。他把国家所有的事情都交给管仲去处理。因为管仲比齐桓公大很多岁,齐桓公干脆称管仲为“仲父”,就是伯父的意思。
管仲为了齐国,兢兢业业,呕心沥血的操劳。把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,齐桓公也成了诸侯中的霸主。
成功以后的齐桓公,慢慢变得讲究享乐起来。他的身边也慢慢聚集了很多专事吹捧讨好的小人。其中有三个人经常被齐桓公赏赐,这三个人,被称为齐国的“三贵”。
“三贵”特别会讨好齐桓公,他们让桓公开心。在得到桓公的宠信以后,就想把持朝政,得到更大的权力。
这一切都被管仲看在眼里。管仲不动声色地堤防着这三个小人,不让他们有一丁点的机会。“三贵”刚开始,还想在桓公面前说管仲的坏话,可他们发现不好使,桓公对管仲是一百个信任,根本不听他们挑拨,就吓得不敢说管仲的坏话了。
就这样过了很多年。
终于,管仲老了,一病不起。
桓公来到管仲的床前问管仲,以后谁可以接替他的位置?
管仲推荐了几个人,但是推荐完以后,管仲自己也觉得这几个人不太完美。
桓公就提到了“三贵”。问管仲能不能让他们来接替他的位置。
管仲一直严格防范“三贵”。当然不同意桓公的提议。可他也没有更好的人选推荐。
图片
管仲去世以后,桓公请鲍叔牙出来管理国事。鲍叔牙提出了一个条件:必须把“三贵”赶走,他才肯出来管理国家。
桓公没办法,只得赶走了“三贵”。
“三贵”走了。王宫里顿时冷清了不少。桓公享受惯了“三贵”的伺候,忽然没人来奉承自己,他感到非常烦闷、无趣。
最后,这烦闷无趣竟然发展到吃不好睡不好,成天耷拉着脸,连个笑模样都没了。
有人看到他这样,就提议说不如把三贵请回来。桓公这时候也顾不上许多了,他下令让三贵回来伺候自己。
“三贵”被赶走以后,本来是躲在家里,天天郁闷的,忽然听说桓公要召回自己,一个个乐得不得了,他们把好衣服找出来,把冠也拿出来。
因为有段时间没有正经拾掇自己了,冠上面都落上了一层灰。他们穿上好衣服,弹去冠上面的灰尘,开心地互相道庆贺,然后一起欢天喜地地去见桓公。
从此,桓公天天和“三贵”在一起花天酒地,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。
没多久,鲍叔牙病死了。桓公索性就让“三贵”来管理国家。他自己依旧天天在宫里花天酒地地享乐。
再后来,桓公也老了。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齐君的位置,互相之间也开始了明争暗斗。“三贵”看到这种情况,知道桓公的日子不多了。就去讨好以后的新君。
一天,桓公生病了。“三贵”瞅准机会,在桓公的寝宫外面连夜修起一道很高的墙,把桓公关在里面。
墙很高,也没有门,只在下面留了一个像狗洞一样的小洞。
“三贵”不给桓公送饭,也不给桓公治病,更不许任何人去看望桓公。每天只派一个小太监从墙洞爬进去看看桓公死了没有。
桓公心里知道这是“三贵”搞的鬼。搞成现在这样凄惨,都怪自己当初没有听管仲的话。桓公后悔不已,他感到没脸去见管仲。就用袖子遮住脸,叹息流泪而死。
后来,人们就用弹冠相庆这词来形容坏人得意,准备当官得权时候的丑态。
弹冠相庆的故事讲完了,谢谢您的收听,我是虎虎老师,下个故事再见!
虎虎老师
2021.3成都(二版)
  
  • 上一篇:筚路蓝缕的成语意思是什么?
  •  
  • 下一篇:口蜜腹剑的意思(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