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(上元节)的来历和习俗
每年农历正月十五,就是上元节,又称元宵节,花灯节。
元宵节,即上元节,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。单说这节日的名称,就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。
元,代表每个月的十五号。上元节的说法来自道教的三元:正月十五是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,因此称上元,这一天也是天官赐福的好日子。天官是上古王尧帝。七月十五中元,地官赦罪,地官是上古王舜帝,下元在十月十五,水官解厄,水官,则是治水的大禹。在道教里,尧舜禹分别管着天地水。
元宵节的宵,就是夜晚的意思。元宵,字面的意思是十五日这天的夜晚。元宵节,特指正月十五这天。


最早,还没有上元节或者元宵节这名字,人们只是在正月十五这天点燃灯火,开灯祈福。称这一天为:正月望日。望日就是十五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俗。通常是正月十四夜开始“试灯”,十五日夜为“正灯”,点灯盏,又称“送灯盏”。点燃灯盏以后还要祭祀神灵,祈求一年的福运。
图片
到了汉代的时候,元宵节开始兴盛起来。
首先是汉文帝,为纪念汉皇室在正月十五平定吕氏家族的反叛,汉文帝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为与民同乐日。家家都要张灯结彩,人人都要欢乐开怀,这一天要闹元宵。元宵节也是从这时候正式开始。
到了汉武帝的时候,为了祭祀汉朝廷崇拜的主宰宇宙的太一神,武帝将正月十五定位太一神的祭祀日。并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。
到了汉明帝时期,明帝为了弘扬佛法,正月十五夜在皇宫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。由此,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。
到了汉末,随着道教重要教派五斗米教的兴起,上元节天官赐福,家家燃灯迎祥,更是将元宵节的灯会热闹助推到一个新高度。
从那时候起,往后的朝代里,元宵节都是一个热闹喜庆迎祥纳福的节日。人们不仅要点燃各种花灯,还要搭建大型的戏台,各种表演通宵达旦。唐朝时,元宵张灯已经成了法定的事情,由不得个人喜好了。
在宋朝,元宵夜已经演变得和现在的狂欢节差不多了。不仅到处都是花灯花树,官府还要给百姓发红包,一起吃元宵,还有各种化妆游行,表演。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们也可以在这一天出街游玩,尽情欢乐。在这天,未婚男女可以见面,交谈,甚至一起做游戏,一起吃东西。元宵节是少男少女们物色对象的好时机。
到了明代,元宵节规模和时间都比之前的朝代更高更多。从初八开始一直到大年十七,要玩整整十天。到处火树银花,到处歌舞升平。
现在城市化了,元宵节的节日氛围已经淡了很多。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要在元宵节吃元宵或者汤圆,但,基本也就看看电视,上上网就算过节了。
在过去,大家除了吃元宵,还要去看花灯,放鞭炮,燃放许愿灯,打着火把通宵歌舞。而且,不同的地方,元宵节的活动都有很大的不同。
图片
比如北京,元宵节主要就是看花会,看灯会,吃元宵,湖北则重点关注舞龙灯,唱大戏,午夜十二点烧龙灯,山西在元宵节这天主要的活动是看花灯,看烟火,山东省喜欢开展游艺活动。比如舞狮子、舞龙灯、踩高跷、跑旱船、扭秧歌、赶毛驴等等,舞边唱。广东人要在元宵节这天“偷”摘些生菜回家食用,以求平安。总之,各地有各地的风俗,各地有各地的玩法。
人们用欢乐的闹元宵活动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期盼。
元宵节先讲到这里啦,谢谢您的收听。我是虎虎老师,下个故故事再见!
虎虎老师
2021.2成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