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动物天生就有很强的边界意识、领地思维,人有了自我认知之后,逐渐把这种意识思维抽象化,就有了我们说的格局。
定义:格局就是一个人对“自我”的定义,“自我”的边界有多大,格局就有多大。
标准及划分:格局分为心理格局和意识格局。
1、心理格局是一个人的内在舒适区。“自我”边界是最有安全感和掌控感的范围。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人有本能的保护欲和付出精神,气势气场也更强大。心理格局是向内寻找、内生的格局。
心理格局主要受拥有的东西所决定,是把自我投射到实际的东西(包括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认知)上建立的边界,是无意识形成的。
2、意识格局是靠理性刻意外推的,是一个人向外寻找、外发的格局。
意识格局是把自我安放到理性外推的边界上,是特意打破舒适区形成的。


格局的大小:
只对自己不计得失的人,格局只限自己。只对家庭不计得失的人,格局只在家庭。对社区、对企业、对组织、对国家等等,对多大范围愿意不计得失的付出,格局就有多大。
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外面乱扔垃圾,但在自己家里不会的原因,他认为外面跟自我无关,在自我边界以外。
打工者心态和老板思维的差异、团队领导与普通员工的差异等等,不在于技术经验能力,更多的也是在格局。
同处一个层面的人,格局也有大小之分。楚汉之争,项羽虽强,但格局在偏安西楚做霸王,所以在乎每场战争的规则输赢,纵使百战百胜,最后却承受不了一次失败而自刎;刘邦虽弱,但格局在赢得天下当皇帝,所以不惜耍尽流氓之能事,百败百战,最后四面楚歌逼死项羽。
国共内战,蒋介石争夺地,毛泽东争夺人,蒋介石认为天下是地盘,毛泽东认为天下是人心。这也是格局的差异。
格局的修炼:
由此说,格局是可以修炼的,不是等到拥有了物质或认知才能建起边界。而且有的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都不一定建得起格局,比如有的夫妻之间还要彼此算计,都把自我限定在自己身上,而非共同的家庭。
所以说,格局修炼的第一步,是将其能够建立在已拥有的物质、认知、经验、关系等自身主体之外的一切之上。
第二步,是建立在非拥有但直接相关的东西之上,通过强化意识格局来扩展心理格局。如共产主义理想、企业愿景/使命/文化、做事寻求意义等都是意识格局的塑造。
第三步,是建立在间接关系的东西之上。比如儒家主张的兼济天下。
这里越往后越难,越需要理性影响,这是格局需要修炼的意义所在。
乔达摩?悉达多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,幡然开悟,毅然放弃所有,转身倡导众生平等,把格局升至所有众生的最大程度,以致成佛。孔子以爱仁人开创两千年儒家,耶稣甘愿替世人受苦成就千年基督教等等,都是达到了格局的最高境界。也正因如此,他们全部不著文字,只是后代格局不够,只能著书立说,却全部传走了样。文字越精准,释义就越有边界,释义越有边界就越局限,边界越局限,格局也就越小了,反而违背了他们成佛成圣的格局演进路径了。